封号、禁播!抖音要对这类网红下狠手
治理网红乱象,抖音是认真的。
近期,抖音集团针对平台上一些账号利用不实信息蹭热点、违规获利的现象,发布了《“违规蹭热不当获利”内容治理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对那些涉及利用虚假信息,违规蹭热不当获利的言行进行治理。
有网友认为,该《公告》的发布极有可能与近段时间多个网红翻车事件有关,是抖音对网络乱象的一次有力回击。
抖音发布公告
整治蹭热点、违规获利现象
蹭热度在各大内容平台已经是很常见的事了,但具体什么样的行为才算违规呢?抖音在《公告》中把“违规蹭热不当获利”的行为主要分为了四大类。
首先是利用“虚假身份”,不当获利,即借助热点事件,仿冒当事人或虚构所谓的“专家”等身份,引起关注后获取不合理利益的行为;
其次是利用“虚假内容”,不当获利,即通过发布不实内容,故意引战、制造矛盾,从而借此热度售卖商品,进行牟利的行为;
抖音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个别账号缺乏资质却自称“情感专家”,发布虚假演绎的两性冲突内容,营造对立情绪博取关注后不当获利。对此,“平台会整体研判整体处置。”
这意味着,那些试图通过仿冒热点事件当事人、虚构专家身份、发布不实内容或博取关注的账号,都将面临从严处置。
图源:抖音集团公众号
另外还有利用“虚假营销”,不当获利,即以所谓的“揭黑”为噱头,发布虚假营销信息,诋毁商家或商品,获取不合理利益的行为;
例如一些所谓的打假网红,会以打假为借口,声称某款商品存在偷工减料等质量问题,劝告消费者不要购买,却转头用一些不当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
最后则是利用“虚假流量”,不当获利,即通过多个账号或矩阵账号,批量发布无实质或低质内容诱导用户对账号进行关注,骗取流量、获利的行为;
比如一些账号批量发布一些所谓的“心灵鸡汤”“情感咨询”等低俗擦边内容,积累到一定量的粉丝后,就会开设橱窗售卖商品。
对于以上的四类违规蹭热度不当获利的行为,抖音将会视具体情况对违规账号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封禁账号、收回直播和营利权限、抹除不当获取的粉丝等惩罚措施,情节严重者还将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该规定将于2024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实施之后抖音平台也会不断地升级产品技术,制定新的策略,持续治理和打击利用不实信息蹭热后不当获利的行为。
无底线博流量
大批网红已翻车
虽然抖音关于治理违规蹭热度不当获利的公告这两天才正式发布,但在该《公告》发布之前,就已经有一大批网红因为违规蹭热度而翻车。
今年5月份,胖猫事件在全网刷屏,在这起事件中除了多个大牌商家因发空包外卖到重庆长江大桥引发网友关注外,还有另一大毁三观的奇闻:有网红为流量公开发视频假冒胖猫女友。
5月4日,一名自称“胖猫”女友谭竹本人的抖音博主发布了一条视频。在视频中,该主播不仅自称是“谭竹”,还公开进行道歉称“很后悔”。
然而,网友却从其长相及装扮一眼看出:这位博主并不是谭竹本人,而是纯属蹭热度、搞流量的网红,于是纷纷在其视频下留言打假!
此事件明显属于想要利用“虚假身份”博取关注,从而为后续谋取利益做准备。
不过好在该账号经大量网友举报后已被抖音平台封禁。
近日,网传因涉嫌敲诈勒索而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打假网红“铁头”的行为则明显属于,以“揭黑”为噱头,不当获利一类的。
2023年10月13日,东方甄选官方微博曾发文表示,已就百万粉丝打假博主“铁头”对东方甄选产品打假一事发布律师函。东方甄选称,某网络主播假借“打假”之名,歪曲事实,恶意“维权”,发布大量抹黑东方甄选的言论,严重侵犯公司声誉,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困扰。
同年11月4日,“铁头”在抖音平台发视频,向东方甄选和董宇辉道歉。
今年2月份,网红“铁头”在抖音、快手和微博的账号均遭到封禁。
图源:抖音
据近期警方发布的通报,“铁头”及其同伙合谋,还曾以曝光黑料相威胁,向某带货主播索要数百克黄金。并在多次交涉后,获得该主播转账的大额钱款。
不管这些翻车的网红是属于哪一类违规蹭热度,博取流量的,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利,但最终他们也都被流量反噬,账号均被封禁。
抖音数次重拳出击
回击网络乱象
今年以来,抖音为了治理平台内的网红乱象,使平台的内容生态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已经多次出台新规,回击网红乱象。
如3月份时,发布《关于开展“厚黑学”“伪成功学”专项治理的公告》,专项治理“自媒体”炒作社会焦虑,无底线吸粉引流牟利问题;
5月份时,推行热点内容核实机制,打击“不择手段蹭炒社会热点”以及“自导自演式造假”等违规行为;
7月份,发布《关于虚假人设的治理公告》,对平台内“自媒体”策划虚假人设,以夸张或虚假的身份,博取用户信任,进而将用户引流至第三方平台变现的行为进行专项调查。
8月28日,抖音还发布了关于热点内容核实机制的处罚公告。截至目前,抖音“无底线博流量”治理专项团队已介入核实203个热点事件,处罚账号1174个。
图源:抖音安全中心
抖音这一系列的举动也可以说是对中央网信办相关行动的积极相应。
7月份,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坚决制止“流量向恶”和“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总之,在相关规则的日益完善,那些靠着哗众取宠来博取关注的主播终究是走不长远的。
来源:电商天下